我读哈耶克

哈耶克在 1937 年发表的 《经济学与知识》 (Economics and Knowledge) 和在 1945 年发表的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The Use of Knowledge) 是他最著名的两篇论文,而他晚年在 1974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知识的僭妄》是他对这两篇文章的重新阐述和总结,三者一脉相承。但哈耶克对市场秩序的假设太完美,没能很好地结合他对现实市场经济商业周期的研究。

《知识的僭妄》笔记

如今我们面临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事实上正是学术的错误指导造成的。这些不成功的指导政策是因为经济学家们总想着严格效仿成就辉煌的物理学,将物理学中形成的思维习惯照搬运用于经济学领域,即所谓的唯科学主义。甚至达到必须只用可计算的语言描述理论的地步。这种理论是由于对什么是正确的科学方法的错误观念产生的,并在过去30年中一直指导着货币和财政政策。

这种理论认为,在总就业与商业及服务的总需求规模之间,有着简单的比例关系,所以只要把货币的支出总量维持在适当水平上就能保证就业。但事实上这种理论根本上就是错误并且有害的。在解决失业的各种理论中,基本上只有它有强有力的量化数据支持,于是它就被认为是正确且重要的理论。

物理学对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任何因素可以直接进行观察和计算。但与物理学不同,在经济学中,能取得数据进行研究的方面十分有限,且未必是重要方面——市场是一种取决于众多个体的行为的复杂现象,无法对所有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计算。由于无法量化计算加以证实,这些因素就被忽视了。能进行计算的因素反而被认为是唯一的因素,成了助长错误理论的“科学”依据。造成了,正确理论因为缺乏足够量化数据被忽视,错误理论因为比正确理论更“科学”而被接受。

在与人有关的学科中(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的某些分支、历史哲学等),貌似科学的方法可能反而是最不科学的。科学能达到的目标是有限的,不要把科学方法无法做到的事情委托给科学,或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人为的控制。不要因为科学的飞速进步就忽视了科学的局限性,而想通过科学来预测、控制、改造社会。

事实上,造成广泛失业的主要实际原因是——在不同的商品和服务的 需求分布 与这些产出的生产中劳动里和其他 资源的配置 之间存在着 不一致 。失业表明相对价格和工资结构受到了扭曲(垄断或政府价格锁定等)。解决办法是,有必要改变相对价格和转移一部分劳动力,这样才能恢复所有部门劳动力的供需平衡。所以目前推崇的通胀政策从长远来看无法解决失业。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为救治失业而提出的措施,即增加需求总量,造成了资源大量的错误配置,使后来的大规模失业变得难以避免。不断投入增量货币,创造出一时的需求(一旦货币数量的增加停止或放慢速度,这种需求也会消失),加上人们期待着价格将不断上涨,这两者会使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得到利用,但只有在货币数量以不变的速率增长,甚至是以一定比率加速增长时,才能把这种状况维持下去。但这种状况是 难以无限期维持 的。发展下去,会产生一定的通货膨胀率,再然后会使一切经济活动迅速解体。所以这种政策无法阻止,而是 注定会引发 ,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不是像错误理论中认为的那样为了挫败通货膨胀而特意造成的)的一再出现。

我们其实并不掌握关于价格和工资的具体结构(为保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断顺利售出的结构)的量化证据,我们不知道市场达到了这种均衡时具体的价格和工资,也就无法知道现行的价格和工资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可以使目前的劳动力供应被不断售出的水平。我们对形成平衡的一般条件有所了解,而不能量化。我们可以认为如果货币供应持续不断,普遍增加工资就不会导致失业(虽然这也是一种经验理论),但无法计算有关工资率或劳动力分布的具体的量化预测。虽然这样只能进行笼统的预测,但不完美而正确的知识总比貌似精确但很可能错误的知识要好,否则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事实上,我们也不必强行进行计算。物理学中,进行计算可以利用有关个别特性以及他们相关特征的出现频率和概率。但因为社会科学处理的是性质复杂的结构,对应的模式包含着较多的变量(比如竞争过程只有在相当多的行动个体中时才会产生一定的结果),不仅涉及到个别特性以及他们出现的频率,还取决于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要计算只有当我们对每个因素有充分了解时才可能进行,否则我们就只能进行一般特征的预测,而不能进行具体描述。而由于市场过程的每个参与者所拥有的特殊信息,都会对价格和工资的确定产生影响,在一个功能良好的市场中能自发形成决定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的因素。(这是市场秩序的优越性,也是市场秩序在没有政府权力压制的情况下能逐渐取代其他秩序的原因。)这些信息散布在无数人中,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掌握,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全部决定性因素,更无法知道在哪种结构下需求总是与供应相等。因此我们无法测知 偏离程度 ,也无法从统计学的角度对理论加以检验。经济学的数学方法(代数)应该用以描述模型的一般性质,用来理解市场中不同事件的相互依赖性,但不要幻想着可以准确计算和预测数值,不要迷信只有可计算的数据才是重要的。

难的不是进行预测,而是找出这些影响因素,找到了之后进行预测自然不难。比如如果我们如果知道球赛每一时刻球员的心肺、肌肉状态等,我们极有可能推测出比赛结果。但关键是,显然我们很难获取这些信息,于是我们只能预测某些一般性的抽象的特点(不过这其实也可能被否定,只有经验意义),而非具体事件和全部性质。

要维护科学的声誉,要揭露肤浅地一味依附自然科学方法产生的知识,以及产生这种知识的做法。这种做法堪比诈骗,错误地认为科学的方法就是采用一些现成的技术或模仿科学过程的形式而不是本质,按图索骥地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比起为揭示问题以及如何处理问题,科学方法更容易掌握。

我们本就难以实现对这些具体事件的预测,如果我们自以为拥有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并以此为依据采取行动,这会是人类智慧进步的严重障碍。人类在改善社会的努力中,应该意识到自身无法获得主宰事物进程的充分知识,拥有一颗谦卑之心,顺应环境,而非控制环境,否则容易产生一种针对同胞的专制权力,并毁灭我们的文明,我们努力自由成长构建起来的文明。

新古典 vs 哈耶克

新古典:均衡分析,完美市场,每个人知道每一件事。

哈耶克:私人信息,知识分立,没有谁能完全掌握。奥地利学派

凯恩斯主义 vs 哈耶克

  • 凯恩斯主义:货币内生论
    • 关注宏观经济,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消费,维持繁荣
    • 认为现代社会中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记账货币
      • 商业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而“内生地创造货币”
      • 价格取决与市场竞争 & 经济体内部银行信贷规模
      • 1776年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这样写道“只有当我们所期望的良币...出自于发钞银行对其自身利益的关注之时,我们才能进入幸福时光。
  • 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
    • 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
      • 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会发现最好的货币。
    • 数字货币?
      • 公信力? 社会认可度?
    • 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成书于1976年,如今各国货币政策并未实现他构想的自由化,而他毕生反对的统一货币(欧元)却建立了,如他所预计,统一货币运行得并不那么完美,他所担心的世界各国滥印货币的情形已愈演愈烈。

哈耶克主要观点

  • the division of knowledge,知识分工
    • 与劳动分工类似
  • 市场经济中,人的自发行为可以达到较理想的资源分配
    • 竞争市场经济机制(价格机制)优于计划经济机制
      • 有效利用无数个人分立&分散的知识
    • 哈耶克认为政府或中央银行向经济体中不断注入增量货币的做法,会造成通货膨胀。因为造成一时的需求,加上人们对价格不断上涨的期待,使劳动力等资源得到利用,但只有在货币数量以不变的速度、甚至加速增长时,才能维持这种状况。这种状况难以无限期维持,让其继续需要一定的通胀率,但这种速率发展下去会使一切经济活动迅速解体。
  • 价格体系使资源(基于劳动分工&知识分工)可以被协调运用
  • 货币非国家化
    • 商业银行竞争性发行私人货币
      • 但已被大范围历史证明,会给一国经济带来混乱&破坏
      • 存在问题
        • 乱发 or 通胀
        • 竞争失败的货币会导致用户损失
        • 竞争到最后可能产生垄断,又回到一个中央银行
    • 哈耶克之所以提出这个,应该是因为,如果政府注入或者抽出货币,因为市场价格是一个“货币标量”,政府就自然地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没法做到完全自发的、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体制。
    • 货币政策更可能是经济衰退的原因而不是解药,货币当局很容易屈从于廉价发钞的诉求,从而将生产引向错误的方向。
      • 国家垄断利大于弊,垄断者没有正向激励,反有寻租动力
        • 寻租(rent-seeking),获得财富的主要途径不是通过创造财富,而是占有他人创造的财富,或从中牟利的文化,寻租有多种形式,在贫穷国家,政治和商业生活的重点往往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寻租。寻租可以通过政府合约回扣或向财阀以及政客亲属划拨国有资产等方式兑现。
  • 哈耶克三角
    • 生产越迂回(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要的中间产品阶段越多),越需要投入资本,因而需要越大的货币总量。
    • 人们如果偏向于未来消费,储蓄会增加,利率会下降,刺激企业家增加投资生产“高阶资本品”(区别于最终消费品和耗时较短的“低阶消费品”)。
    • 在一个不受政府&央行的货币政策认为扰动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对当下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偏好变动会自发地引发利率的变动,并导致迂回生产阶段地自发调整,并不会造成工业波动和商业周期。
    • 但政府主导的信用扩张所引起的利率降低,把实际利息率人为地压低在自然利率之下,会给投资者虚假信号,增加资本投入,投向“高阶消费品”,资源错配,创造人为的经济繁荣。
      • 短期内可以降低失业率,增加产出。
      • 不可持续
        • 因为利率人为地压低在自然利率之下时,原本不可行的项目变得可行了,会导致投资的过度扩张,资源被过多地错配在“高阶生产品”。短期成产资料价格上涨,行业工人工资上涨。但 实际上人们对消费的时际偏好(未来 vs 当下)并没有改变 等人们获得新增货币时,发现利率被人为压低,会增加社会对直接消费品的诉求,减少而不是增加储蓄。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又会导致消费品物价上涨,从而造成全面的物价上涨。

我的思考

失业潮的原因,读完哈耶克,我的理解是:

  1. 资源错配,发现其实不需要生产那么多
  2. 工人工资上涨,企业要控制成本

哈耶克认为政府/央行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会造成经济周期。但政府&央行的货币政策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市场,于是他提出了货币非国家化的设想。商业银行竞争性发行私人货币已被证明不可行,而加密货币目前还不能适用于现代复杂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债务清算乃至全球的日常大量支付。如果加密货币的这个问题能被解决,应该能很好地贴合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的设想,解决经济周期的问题。

在封建制度下,劳动力不是商品,而是地主的财产。

18世纪圈地运动,英国农夫于从土地上被驱逐。羊毛成为通货,土地成功被商品化,其价值由地上的羊产出羊毛的价值界定。农民失去土地,于是出售劳动力换取面包、金钱。土地和劳动力成为了市场上自由交易的商品,社会中的市场特质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诞生。

自发秩序的概念来自苏格兰启蒙运动,尤其是大卫·休谟,曾以反对托马斯·霍布斯的假设闻名。霍布斯认为:如果没有一些令人生畏的利维坦进行统治,我们终将通向下流、粗野短视的原始状态。休谟则认为,在缺乏中心来发布命令时,会出现习俗和惯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和组织社会活动。慢慢地,人们觉得这样做理所应当,习俗和惯例具备了道德意义。习俗和惯例变得越来越稳定,最终成为使社会有序和高效运作的粘合剂。没有中心化、官方、有关等级秩序的东西参与。

休谟的观点影响了亚当·斯密,经济学家的守护神。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只不过是休谟的自发秩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应用和延伸。市场是自发秩序的一个例子,价格变动这些对市场产生信号,就像在我们背后操作的一些看不见的手的帮助一样,去协调个人的行为以促进公共利益。市场的自发秩序要比统治者好得多。

事实上,“自发秩序”这个词是现代自由主义者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创造的。他用此论证计划经济(尤其是社会主义),以及国家积极干预的不可行。

亚当·斯密和哈耶克的“自发秩序”集中在对盈利的热情上,限制了休谟理念的范围。休谟认为,人类容易产生各种不共通的激情(例如对电子游戏的热情,对巧克力的热情,对社会正义的热情),这种激情导致了许多不同的习惯形成,最终共同构成了自发秩序。而且哈耶克只相信市场信号,休谟还相信其他不同的信号。

为什么需要企业?

  • 亚当·斯密
    • 公司是分工的中心,其建立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使生产成本不可阻挡地降低,同时让产量几何增长。
    • 会对良善社会构成威胁。因为它的过度成功带来的垄断会影响竞争,成为市场力量的溶剂,不断地破坏“看不见的手”。
      • 反对有限责任制,反对分开控制权和所有权的现代公司模式。
    • 激发起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防止垄断出现。
  • 卡尔·马克思
    • 如果像亚当·斯密推崇的那样竞争激烈,价格崩溃至与单位成本持平,企业还是会有利润
    • 企业利润的来源是劳动力的剩余价值(雇佣劳动力所获得的价值与在劳动力方面支出的成本之差)
      • 劳动的双重性质:雇主按照市场规定的价格给员工付出的劳动时间支付工资,但是收到一些不同的东西——劳动的成果(比如工人的想法),它们的价值可能超过公司为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成本。
      • 纯粹的交易不能持续地产生利润,因为套利必然会吞噬后来者的利润。公司所在的领域在不断发掘价值,当创造出剩余价值且支付租金和利息前,那剩余的一部分就是公司的利润。
  • 约瑟夫·熊彼特
    • 小企业之间将利润挤压至零的激烈竞争并不会带来进步和社会福祉
    • 垄断 (或寡头垄断) 权力的公司才是进步的真正推动者
      • 追求长期效益的改善和成本降低, 需要昂贵的研发投入, 只有垄断寡头的利润才能为其提供充分资金。
  • 罗纳德·科斯
    • 为什么需要公司?分包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可能比内部生产该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大得多。
      • 归咎于交易成本,由于
        • 与承包商讨价还价
        • 执行不完整合同(由于某些活动和质量无法在书面合同中充分描述)
        • 不完全监控
        • 不对称分布的信息
        • 保守商业秘密
        • ...